文丨鈦資本研究院,作者丨藍馳創投投資合伙人 石建平
中國建筑業產值巨大,2018年總產值高達23.5萬億,從業者超過5300萬人,但整個行業總體處于粗放式管理水平,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
在科技與企業服務投資人投研社第49期分享中,藍馳創投投資合伙人石建平分享了《中國智慧——科技化建筑業的現在和未來機會》。
中國的建筑行業總產值占全國GDP的1/4,是一個體量非常大的行業。一般建筑業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土建結構的建筑行業,第二類是建筑的安裝業,第三類是建筑的裝飾業。
按功能來看,整個建筑行業也分為房屋建筑和基建兩大類,對于大家比較關心的基建,主要是指道路交通、民生工程的水電煤等相關基礎建設方面的建筑。
建筑行業的生態也分成上中游和下游三個環節。整個建筑行業可以細分成三大類,分別是土建、公裝和家裝。
在這三類中,處于上游的分別是建材、家具和設備。
中上游的主要作用是供應鏈和賦能,中游起到了層層分包模式的作用,典型例子就是各種各樣的包頭工和總包公司。
下游包括了各種各樣專業的承包商,包括資產管理、空間數字化等環節,其中投資人比較感興趣的是供應鏈和賦能這一部分,包括用科技賦能設計、用SaaS軟件改造施工管理、用SaaS和新技術改進和改造整個供應鏈等等。所以,中上游是建筑行業科技改造機會最大的區域。
#建筑行業分成很多環節,在每個環節都有各種各樣相關的機會和生態。
首先從設計、勘察環節開始,設計環節結束需要對所設計的工作進行相關的分包和采購,采購后需要進行相關的施工,施工完之后是結算和營銷環節,營銷到了業主后,再做完工后的運維等等,整體為閉環。
在這個閉環里面,都涉及到相關的生態關系。建筑企業的下游主要是業主、物業公司、客戶以及銷售渠道,甚至還有監理公司負責監管,確保建筑施工是按照業主的要求進行的。而上游是建材、供應商的渠道商、設備供應商。
上游同時也分上下兩層:上一層是信息系統SaaS軟件云平臺提供商、施工設備租賃提供商,或者售賣方;下一層是國家的監管部門,包括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政、住建部、消防、環保等部門。為了讓建筑企業真正運轉起來,還需要有銀行、保險等保證;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勞務承包商,一切的前提是勞務承包完成整個建筑。
#建筑行業是人力密集型行業,規模大但缺乏經濟效應。
雖然建筑行業的產值將近25萬億,但是整個行業的凈利潤持續下降,平均凈利潤率遠低于制造業,而且人力是建筑行業中除了材料以外第二大成本,平均一個項目中1/5的成本都與人力相關。
建筑行業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行業,其運作模式與其它行業大相徑庭,每個項目都有一個總承包商,然后找相關專業的承包商和勞務承包商來實行層層分包,最終完成一個建筑項目。層層分包模式也給建筑行業的效率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
#整個建筑行業的信息化程度非常落后。
信息化在全部產值的占比僅為0.1%,意味25萬億產值只有200多億投入到建筑行業信息化。麥肯錫曾發布一個統計數據,不僅僅是中國如此,全球也是這樣的情況,建筑行業信息化僅比農業高,處于相關行業的倒數第二名。
建筑行業的毛利一直在不斷收窄,整個行業的毛利率基本上處于3%,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整個建筑行業的毛利收窄主要面臨了幾大核心挑戰。
首先,建筑行業加強環保力度。國家住建部和環保局出臺各種的政策,要求大幅加強安全生產的監管懲罰力度;建筑行業的成本也在加速提升,原材料成本與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有目共睹。
其次,惡性競爭情況。由于進入建筑行業的門檻不高,施工企業數量龐大,原本只有特級企業能夠拿到資質投標的各種高端施工項目,現在由于具有特級資質的企業數量大為增加,競爭也非常激烈,導致出現了價格戰。
第三,建筑業內的資金環境也出現了狀況。由于P2P政策、PPP規范政策等等,融資的風險在逐步加大。
第四,分包模式造成整體效率低。除了政策、大環境的影響因素之外,還與建筑行業的特色有關。層層分包的模式已經成為了工作慣例,成本結構相對浮腫、不透明,存在很多灰色收入,正由于灰色收入問題,造成整體效率低下,利潤流入了各種各樣非正常渠道。
第五,勞動力的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協同效率低。在協同上效率低下,施工現場基本都依靠手寫記錄問題、當前進度等,線上協同很少存在,甚至不存在。
隨著大數據、軟件、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快速發展,建筑行業科技化有五大機會:
第一、以BIM為基礎的平臺信息系統和協同管理系統;
第二、基于智能互聯、數據、機器人、SaaS新一代服務系統總包商創新的模式;
第三、基于AIOT、人工智能的安全施工、智慧工地的機會;
第四、裝配式施工;
第五、家裝市場的整裝消費模式。
第一、建筑行業的信息化已經逐漸進入初級階段。在設計端,CAD-2D設計軟件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但未來信息化更大的機會在于建筑的施工階段、預算管理、勞務管理、成本管理、項目協同管理等都需要信息化。很多建筑信息化的創業項目開始進入到建筑施工階段,未來到了交付階段也要進行數字化交付,為了日后更智能化的運營和運維,基于BIM數字化交付的信息化將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有關建筑行業的信息系統,有一個簡單的參考架構。這個架構與物聯網、人工智能、數據中臺有很多類似之處,其底層有原材料、各種各樣的施工設備、物聯網設備,通過物聯網把數據聚合在一起傳到數據中臺,經過處理后做出智能化決策,這些數據為設計、施工、安裝、金融財務及人才管理、后續供應鏈提供了數據平臺。
但是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可能是某些環節,比如在施工和安裝階段率先使用SaaS,然后逐漸把數據信息整合在一起成為數據中臺,支撐更多行業的應用
第二、信息化帶動建筑行業的數字總包模式。雖然傳統企業對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理念比較薄弱,但基礎能力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在信息化過程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通過外部技術真正賦能,還有一種就是變成行業驅動力,把基礎能力帶起來。
例如,對于上中下游的傳統企業來說,有很多所謂的項目總包、施工方,要用SaaS賦能或直接使用SaaS軟件比較困難,但是反過來把創業公司變成項目總包,使用SaaS系統提升效率,讓傳統企業為其做事,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模式。
在中國有很多處于腰部和底層的傳統企業,要在信息化賦能階段改變他們需要很長的周期;在提供SaaS系統的基礎上,同時也要考慮模式的創新,重新調整生產關系,才能真正帶動行業的變化。創業公司不能簡單把自己定位一個技術提供方或者SaaS軟件提供方,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才可能帶動這個行業,為行業創造更多價值。
第三、安全施工——AIOT。建筑行業信息化落后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施工現場和辦公室地點距離較遠,傳統的信息系統無法搬到施工現場。但是現在有了4G、移動寬帶再加上AIOT,為實現智慧工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技術基礎,也帶來了非常重要的技術支撐點,所以AIOT在安全智能中將有很多落地場景。
比如國家住建部規定,所有的施工現場工作人員都要實名制,可以使用 AIOT、人工智能、人臉識別、信息系統對接等等相關技術實現,還有為了確保施工現場人員的安全,可以使用智能安全帽這種更高級的智能視覺技術手段,監控整個施工現場人員的工作過程。通過智慧物聯的設備和視覺系統監控施工工地,人工智能也能夠更好的規避很多安全事故。
新華通智慧工地云平臺

新華通智慧工地云平臺
第四、裝配式施工。現在的工地現場作業有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現場作業完全依靠技工的判斷和能力,實際產品與初步設計往往差距較大;第二、由于是現場施工,所以施工周期不可預測。如果是以工業生產模式施工,從品質和工期方面來說就可以控制和預測,這個模式也叫做裝配式施工,在建筑行業中還處于萌芽狀態。
裝配式施工可以從環保、工期、成本層面做到很好的把控,這是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
同時裝配式施工模式還存在很多挑戰,從設計到裝配式材和施工環節,再到后續裝配式建筑如何維修、保養等等,整個產業鏈都將發生重大變化,其中信息系統、數字驅動和機器人技術在這個環節將起到重大作用,也是創業公司和投資人的機會。
第五、關于家裝市場向整裝消費模式的發展趨勢。由于90后這一代都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都要開始購買第一套房子,他們更關注整體設計,希望拎包入住,在這個需求驅動之下,房產行業將以軟裝為核心的整體設計作為交付模式,同時新房主流也以精裝房為主。因此整個家裝行業將發生較大變化,交付模式、產業的供應鏈模式以及供應商能力等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在整裝設計中,由于供應鏈錯綜復雜,將出現各種各樣的供應商和品牌,很多有價值的創業公司都從事很有意義的事情,為產業鏈運營帶來了新思路。以前,家裝行業大多是電商模式、B2B模式,而未來的家裝行業將有很多以S2B2C模式的創業公司。
建筑科技領域的機會來了,但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機會出現的原因是信息化在建筑產業中占比僅0.1%,按照復合的年增長率30%計,到2025年建筑科技化的產值應該達到千億,這將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
從國家角度來看,國家正大力推進新基建,因此建筑行業數字化改造和數字化賦能,將是一個重大的機會。為什么建筑行業多年以來信息化賦能占比非常低?
可能是因為企業領導、業務部門對智能化還持有懷疑和觀望態度。有些地方可能把信息化帶來的價值夸大了,有些信息化項目在實施中失敗了,從而帶來了負面評價。
真正要改變現有局面,除了使用科技、信息系統賦能傳統行業外,還需要思考在采用技術手段的同時還要依賴于模式創新,從而帶動整個行業。這樣以數字驅動和信息驅動的創業公司才能夠在產業中更加主動,才能真正把價值放大,為產業帶來升級的機會。
Q:建筑市場有高度本土化的特點。歐美和中國的建筑科技進程對比情況如何?
A:國外建筑行業的信息化程度并不比中國高多少,但是他們做事的規范性比中國好很多。中國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家裝領域,中美就非常不一樣,中國在建筑科技上落后于美國,但是信息化的起跑線卻相差不遠。
中國的新基建、產業互聯網賦能等,將為中國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相信中國在科技創新賦能整個建筑行業的機會以及對整個社會的貢獻上,將有更大突破性的進展,甚至比國外更大。
Q:建筑行業的灰色、黑色收入比較多,信息化推廣的主要障礙是消滅了灰黑色收入,導致基層不愿意。是否有什么比較有意思的商業模式,開始嘗試解決這類問題的?
A:關于灰色收入,有兩個方法解決。第一,灰色收入的參與者并不想通過數據系統暴露問題,但建筑行業利潤已經被擠壓到很低的程度,未來行業必然向更高效、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數據透明、信息透明是大勢所趨。第二、經營高管層面希望數據透明,從而更好的提升經營效率,同時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免責,這樣就能夠漸漸促進解決灰色收入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從業者將分成兩批人:一批是比較創新和激進的,希望產業能夠更健康發展,讓數據更透明化、財務更透明化、成本結構也更透明化;但同時也有一批傳統的人,要讓他們改變思路接受新的BIM系統,過程將比較痛苦和艱難,但是這是必走之路,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Q:如何看待房地產信息化的趨勢?大行業在減速,附屬的信息產業是否也不會有太高的預期和市場接受度?
A:中國的建筑行業占了GDP的1/4,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非常基礎的行業,這么多年一直沒有變化。因為它帶動了國家的其它相關行業,在GDP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大家聽到很多有關老基建、新基建的說法,在老基建的基礎上用更好的信息化系統和更智能化系統,讓老基建煥發出新能量,這將有非常大的機會。
其次,中國的建筑行業一半都是和住宅相關,隨著城鎮化的趨勢,家庭住宅還將有持續發展,將帶來更多機會。中國老百姓對于住宅的需求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年輕一代都希望更漂亮、更價廉物美、更智能化的高品質住宅。所以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和前景,市場接受度也不會低。
Q:整個裝修市場格局很分散,未來公裝或者家裝公司將怎樣整合這個市場?將以一個什么形態去擴大份額?
A:我認為公裝市場從施工角度來看,太個性化的話將比較有挑戰。但對創業公司有兩大機會:一是連鎖企業,因為可復制,建筑行業中的中國連鎖企業占比很低,對比于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可復制成功的機會也有很多;第二、公裝行業中的裝配式模式,在公裝領域里也有非常大的機會。
Q:關于創業團隊的問題。如果創業團隊不僅提供建筑服務產品,而是把自己變成產業鏈環節,是否會有資產過重、賦能產業時不被同行接受的問題,特別是在基建的領域?
A: 其實這是雙刃劍。創業公司如果在整個環節中不能占到一個很重要的地位,我認為就沒有投資價值。創業必須要創造價值,能夠解決一些痛點問題而收費,就有了創業的價值,但不一定有投資價值;因為天花板有限、空間有限、話語權也有限,相應的投資價值也就有限,真正能夠被投資的項目也非常少。
Q:從發展的終局來看,國內建筑信息化市場的格局將是什么樣的?目前有哪些玩家,都是什么樣的背景?在搏殺格局中,什么樣的企業更有機會殺出來?
A:剛才我講的這五個領域都有不少創業公司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而發展到了一定規模,這是可喜的一點。但是,創業公司如何定位在行業的信息系統提供商,其發展可能比較艱難,成長周期將比較長,因為畢竟這個行業相當傳統。
信息化服務商與大銀行和電信運營商合作都相當難,更何況是與非常傳統的建筑行業公司合作,碰到的阻力更大。所以需要創業公司換位思考,用新的創業模式、基于自己的技術,改變上下游的關系,然后取得相對比較小的甲方角色,這樣創業公司就能夠更快速成長出來。這個觀點其實不僅適用于建筑行業,也適用于其它傳統行業。
來源: 鈦資本研究院,供業內人士參考;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
珠海新華通初創于1996年,深耕住建行業信息化管理20多年,一直專注智慧城市、 智慧住建、智慧工地、智慧政務等相關領域信息化的研發、推廣與服務,已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智慧建設軟件互聯網平臺及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全套解決方案提供商。
是全國第一批新三板上市企業(股票代碼:430559)、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創新型企業、雙軟企業、民營科技企業。新華通產品已成功在全國20多個省,200多個地市推廣應用,累計服務客戶30000多家,以先進技術、可靠品質以及優質的服務獲得客戶的認可及信賴。
主營業務:智慧住建云平臺(包含誠信一體化、行政審批、質量、安全、檢測、商混、監督、監理、施工、物業、房產、招投標、綜合辦公、智慧工地、工地實名制、工地視頻、工地揚塵噪音、起重設備、檢測監管、塔吊、升降機、深基坑、電子芯片及二維碼防偽等設行業監管子平臺及系列產品,用戶超過數萬家。